中国教育报-中国教育新闻网讯(记者 高毅哲)“社会与情感能力在促进人适应社会快速发展、获得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中起着决定性作用。但在学校教育中未得到足够重视,培养体系和路径也不完善。”本届两会,全国政协委员、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提交提案,建议深入推进中小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。
(资料图片)
好奇心、责任感、毅力对学业成绩具有最积极的影响,而抗压力、情绪控制能力和交往能力更多地与主观幸福感、生活满意度相关。“现阶段,深入推进中小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应该是特别紧迫的工作,需要顶层设计、系统推进。”戴立益建议,首先应将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纳入我国的教育政策话语体系。探索制定框架标准,并促进其与战略、政策计划和评价实践挂钩。具体来说,包括制定中国特色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框架内容,制定不同层次、不同学段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标准。
他认为,要推进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课程建构,包括三条具体路径,一是以课程纲要为统领,推进社会与情感能力专门课程的实施;二是推进跨学科课程的统整,增强课程的实效性;三是将社会与情感能力融入“五育”学科课程,开发各学科课程教学资源。
“还应该促进教师提升,重视职前和在职教师自身能力及教学技能的拓展。”戴立益建议,首先,要为教师自身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创造良好条件;其次,针对职前教师培养,改革师范生培养方案,设立社会与情感能力教学技能必修课程;再次,完善教师培训体系,系统性、专题化培养在职教师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教学技能。
戴立益还建议,深化评价改革,推动社会与情感能力评估融入政策、实践和评价体系。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发展要成为教育评价各领域改革的重点关切,通过社会与情感能力的科学测量与评估来支持最佳教学,促进评价超越工具价值,形成与政策和实践有机结合的状态。
作者:高毅哲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