直到互联网的兴起,才诞生了“流量明星”这个新物种,同时也经常让我们产生疑问,这个人明明没特点,唱歌没气,表演夸张,怎么就能红呢?
【资料图】
因为有流量啊!
其实有人的地方,就有明星,而追星这个词,并不是现在我们所处的娱乐快消时代特有的,古往今来,偶像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。
从画痴齐白石、京剧大师梅兰芳,再到电视娱乐时代的“四大天王”、“哥哥”等等,偶像崇拜并不新鲜。
但是为什么如今的“饭圈经济”却越来越有着负面的标签呢?因为“流量至上主义”不需要你有真正的实力,只要有足够的资本运营起粉丝圈,任何人都可以炒作成明星。
别说你不信,举个例子,刚刚被央视点名的拥有“超一亿转发量”的蔡徐坤,不会跳舞不会rap,你甚至都说不出他哪方面出色,但这并不妨碍坤坤坐上“明星”的位置。
因为,蔡徐坤拥有大量真真假假的粉丝,而运营这些粉丝,就能产生足够的话题讨论,从而吸引大众的眼球,进而产生广告式的商业价值。
所以,流量明星背后的实力,其实就是他对人们注意力的掌控程度,而粉丝和话题的活跃程度,才是支持流量明星的核心。
在进一步讲,注意力的极大获取,来自于日常的互喷互黑,因为我们天生对“吵架”这件事特别注意。
走在大街上,如果传来一阵吵闹声或者骂街声,我相信绝大部分人都会回头看一看,然后就有人迅速合围成一个圈,更加吸引着圈外的人往里甜头探脑。
从街头搬到网络上,就成了现在的“饭圈”,资本通过炒话题引流量再获得更多资本,就成了“饭圈经济”。
讽刺吗?我们娱乐形式依旧是人们“喜闻乐见”的吵架,只是我们不光能看还能参与,一通键盘的敲打声,我们就成了“圈里人”。
所以,流量明星的组成不能简简单单的认为只是粉丝,要细分成夸他的“真爱”粉和黑粉,缺一不可!
如果你一不小心,成为了某位明星的黑粉,那么其实你是在帮他赚钱,多有意思啊,你骂的越狠,他就越高兴。
在这种环境之下,我们很难躲避开媒体上的循环洗脑模式,哪天的娱乐新闻没有“撕”,那就太不正常了。
但是,仅仅是这些还不够,资本会觉得这样的炒作太慢了,应该加速加速。
于是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“榜单”文化:形式多样的排行榜,新鲜的话题,选秀节目的投票设置......
所有的一切都只为了一个目的,激发起人们的好胜欲和战斗欲,“凭什么你喜欢的明星得第一,我家的爱豆才是宝藏男孩。”
你觉得这就算完了吗,资本可不觉得,它要压榨到最后一滴血,才会觉得你没有利用价值。
一个更强力的武器就是“谣言的炒作”,它的成本简直太低了,两方打个招呼,一篇稿子再配上模糊不清的照片,就等着上第二天的热搜吧。
而我们的注意力,就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流量收割中消耗殆尽。所以如果想安安静静的做个人,一定要远离饭圈啊。
另一方面,我们最难接受的就是,在这些人为设计的流量陷阱里,你很难自拔。
因为类似的洗脑,几乎充斥着所有的渠道,打开手机各种劲爆消息的推送,放下手机,朋友们热烈讨论的娱乐新闻。
每一天,我们从睁开眼睛开始,就已经是”饭圈人“了!
流量至上的娱乐时代,你以为你是看客,其实你早就已经参与其中了,只是不自知。
你怎么看待流量明星?
欢迎留言,随缘关注
关键词: